教師引導,學生自問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在反復誦讀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
3、學習兩小兒善于觀察思考,敢于質疑的精神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目標決定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和背誦。
難點在于學生能夠通過課后注釋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他們會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好奇心,但由于文言文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生沒有相應的基礎,在遇到理解困難時可能會產生畏難的情緒,因此如何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學習興趣是我需要去考慮的因素。
三、說教法
語文課程教學,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體會法將貫穿本課的整個教學環節,幫助學生體會課文內容,體會文言文的語言特點。
此外,還輔之以引導啟發法和多媒體輔助法。圍繞重點內容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同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
四、說學法
對于學生我將主要引導他們通過合作探究、朗讀法、圈點勾畫等方法進行學習,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方法,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五、說教學過程
在閱讀教學中,語文課程標準有明確的階段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的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具體設置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溫故知新,解讀課題
這個環節我會借學生已學過的古詩詞引出對“日”字的理解,引導學生背誦含有“日”的詩句,并解釋詩句中“日”的意思。最后提問學生這篇文言文辯論太陽的什么呢?這樣不僅能鞏固學生過往知識經驗,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環節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個環節我首先會請學生讀懂字音,讀通句子,對個別難讀的句子,對照譯文多讀幾遍。同時圈出難理解的詞句,在相應的地方做上標注。
接著,我會進行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想,老師在讀這篇文言文時與平時讀課文有什么不同,從而領悟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接下來我會請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自由朗讀,邊讀邊體會;最后,我會點名讓學生讀,并針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節奏、停頓、斷句等方面的指導,為下面的理解課文和朗讀課文做鋪墊。
環節三:細讀課文,理解文意
借助注釋理解文意,明白道理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因此在本環節我會引導教學,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分工合作,理解課文內容。
首先我會讓學生默讀課文,回答問題: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這個問題比較簡單,我會請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來回答,不管他回答什么,我都會對他的回答進行鼓勵性評價,提高他學習的自信心。
接下來,我會圍繞文言文的題目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給出答案。文中寫了幾個人物?孔子東游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兩小兒辯論的主題是什么?各自有什么依據?辯論的結果如何?從文中你感受到幾個人物身上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在匯報合作、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突破重難點,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在引導教學過程中,我也會對一些難懂的句子進行講解,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孰為汝多知乎”等,增進學生的理解。通過討論學生能夠知道,兩小兒在爭辯中,一個認為:早晨的太陽熱。因為,太陽大則近,小則遠;另一個認為:中午的太陽熱。因為,涼則遠,熱則近;連孔子也不能判斷出誰對誰錯。從中體會出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的特點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環節四:總結課文,感悟道理
這個環節是一個開放的環節,我會請學生去說一說從本文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或者說從文中幾個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積極表達,老師進行總結。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能檢查學生的學習程度。
環節五:布置作業,課后延伸
1、抄寫生字。
2、向學生推薦其他文言文。
六、說板書設計
本次課我本著清晰明了、簡潔的原則進行板書設計,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用文字形式呈現在黑板上,從而幫助學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節課的內容,具體如下: